我們都知道缺乏愛的孩子,長大後有機會具有精神疾病。

  在家暴中成長的孩子,日後可能會是家暴的施暴者。

  孩子在面對無力逃脫的暴力,可能會成長出另一個人格來代替自己面對傷痛。

  諸多精神疾病與案例讓我們知道,對孩子我們需要更珍視、更加充滿愛的能量。

 

  但我們卻沒想過,滿溢的愛也可能造成孩子失去愛的能力。

  這是我在《母性》中看到的恐怖。

 

   《母性》

 作者:湊佳苗
 出版社:皇冠
 出版日:2014年3月3日
 定價:280元
 ISBN:9789573330622

 


【本書簡介】

女人只有兩種,母親和女兒。
為了母親的心願,我盡心盡力地愛著自己的女兒,
但是我好嫉妒,為什麼我的女兒還有媽媽,
我卻失去了最愛的母親……

湊佳苗認為自己身為作家
最想寫的故事一個是《贖罪》,另一個就是《母性》了。
甚至覺得能夠寫出這本書,就算以後不再寫作也沒關係。

 

 

  不得不說,湊佳苗對這本書的評價真的很吸引人,讓人非常想看這本書。

  是什麼樣的一本書會讓作家說寫出這本書後,自己從此不再寫作也沒關係呢?

 

  在母親節的周末,我利用來回台北等車的時間,還有車上睡前的一些時間陸續看完了這本書。

  然而母親節活動與家事整理的間隙中,雖有那種想知道「後來呢」的記掛,卻不是揪心得難以放下。就書本的懸念來說,或許是我已經習慣湊佳苗的方式,或許她在這本書的呈現不夠好,所以少了以往《告白》、《夜行觀覽車》的難以釋手。

  她最想寫的故事是《贖罪》與《母性》,而偏偏這兩本在我的感覺裡,就懸念的處理來說,是她作品中比較弱的一環。

 

 

  以往看湊佳苗的故事,我總有種她是一個非常關心孩子成長及教育問題母親的錯覺,在查找資料後確知她並未生育,但仍在她的文字與故事中有著這樣的感受。

  如果不是一個關心孩子的母親,故事的著眼點怎麼如此容易聚焦在青少年的身心發展健全與否,不管是就家庭面、社會面或教育面的探討?在《告白》、《高校入試》、《望鄉》、《贖罪》、《少女》、《夜行觀覽車》這些故事裡,我不斷看到青少年成長時期的誤區對未來成人影響有多麼重大。

  但在《母性》之後,我換了個角度去想,或許就是因為她太質疑自己是否具有母親這樣的天性,因而更會去注意到這些關於成長的傷害。

 

  在我們的社會裡,對女性來說的最佳生育年齡並不等於最佳教養年齡。

  處於20幾歲最佳生育年齡的女人結婚時,鮮有具足夠教養子女經濟能力與時間者。而拿到想要的學歷、在社會取得想要的經歷與職位後,卻已經遠離最佳生育年齡,在撫養小孩方面容易產生一種疲憊自我質疑的狀態。

  因此,我們總容易自我懷疑,是否真具備了能好好養育孩子的能力?是否能真的愛這個孩子勝過一切,如同自己的母親給予我們的?

  還是,我們會更愛自己,更不願意捨棄自我成為孩子的附庸,在我們為自己付出這麼多年之後。

 

  不過,這是我在自己的生活狀態與看到這本書之後對湊佳苗這位作者的揣測。並不是她故事的軸心也不是懸念的結果,當然更不可能是作家的訪談(嗯?)

  再寫下去,應該就會有某些具破梗疑慮的文字,所以在廢話與廢話之後,還有興趣的可以往下拉,沒興趣的可以就此打住啦~

 

 

  故事的主軸是外婆、母親與女兒,三代兩對母女間的關係,充滿了愛卻也充滿了難以抹開的隔閡。 

  一個充滿正面與愛能量的外婆,養育出來的卻是愛失能的孩子,她只能反射母親給自己的愛,而無法自主去愛人。

  但諷刺的是,因為母親給予的愛太豐沛,她反射出來對丈夫與女兒的愛竟也是讓人欣羨的甜美與溫暖,完全無法看出她的失衡,除了她的文字自述充滿了一種對愛渴求的自溺。

  我難以理解,也無法揣想,究竟是母親的渴求愛造成女兒的不幸?還是女兒對母愛的渴求與追索保護,造成了母親的無法給予?

  該說是誰造成了這些不幸?失去外婆的母親,還是無法再給予的外婆?

  外婆滿溢的愛滿足了母親與女兒,甚至還包含女婿的心,卻讓他們在失去源頭時一切崩毀。

  我不能理解的,或許也是這部分的描寫,不符合我的認知與觀念......

  在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裡,認為「無條件的愛」可以讓人心療癒,但外婆無條件的愛、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卻讓母親成為一個渴求更多的人,讓母親所有的付出不是因為正向的自我,是因為需要稱讚......

  我很困惑阿~~~~

 

  跳脫這點難以釋懷的困惑,湊佳苗對於母親剪除自我心理狀態的描寫驚人的細緻。

  做任何事之前想到的是歐卡桑(外婆)是否讚賞,嫁給丈夫是因為歐卡桑說他是與歐多桑相似的好男人,教導女兒是以覺得歐卡桑會喜歡讚揚的方式去做,她對女兒的「愛」來自歐卡桑生命的延續......

  這樣滿心滿眼沒有自己、沒有他人,只有歐卡桑的女人......

  我第一次對於文學的強調性感到不可理解並且覺得恐怖,都說人生比故事更具戲劇性,但這個故事......

  記得戲劇課老師說過,好的故事是發展在情理之中,結局在意料之外的。湊佳苗的《母性》則是剛好相反,人性在情理之外,結局在意料之中(當然我熟習湊佳苗的結局套路也是一因啦),不禁有種看這個故事少了點驚喜的感覺。

 

  問我喜歡這本書嗎?

  就湊佳苗的作品來說,不算喜歡也不算不喜歡,很中間的狀態。

  就我最近老在看大陸原創看到有點書荒的狀態,很喜歡。我看原創看到太公式導致變成書荒得很想哭,再回來看到架構緊實不拖戲的正常小說整個是感動阿~~~

 

 

 

延伸閱讀

 【口碑卷】電影 - 告白
 【試讀】《夜行觀覽車》湊佳苗 - 真有所謂的真相嗎?
 《少女》湊佳苗
 〔贖罪〕人性刻畫讓人印象深刻,然故事性偏弱的日劇
 [夜行觀覽車]日劇改編得挺不錯
 〔高校入試〕絕對值得花費時間慢慢享受的日劇影集
 【試讀】《花之鎖》湊佳苗的另一面,在尖銳剖析社會現象之外
 【試讀】原來《望鄉》不只一種方式。
  《白雪公主殺人事件》小說很不錯,但電影更加漂亮的呈現了網路生態的.多.樣.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辣❤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