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網路匿名對傳媒狗血強度之影響〉〈探討"嫉妒"在女性友好與競爭關係中的傷害〉〈談傳媒殺人之實際操作〉......

  這是我邊看小說邊浮現在腦海的論文題目T (1).gif

  當然不可能去寫,但莫名的、對於這種有點嚴肅的社會批判心得想法,我不由自主的用了看似認真實則不然的論文題目方式呈現。

   《白雪公主殺人事件》

 作者:湊佳苗
 出版社:皇冠
 出版日:2014年7月
 定價:280元
 ISBN:9789573330912

 


【本書簡介】

茶水間的八卦漸漸失控,
誰說的是真話?誰又只是為了自抬身價?
女人的那些假笑、偽裝背後,
原來,每一步都是殺機……

只有女人,才能夠看穿女人!
「黑暗系小說女王」湊佳苗透過美姬同事、同學、家人、鄰居等多重觀點的證言,
逐步揭開令人不寒而慄的真相,
更在書末特別收錄事件的相關報導,深刻呈現媒體操弄的可怕,
字裡行間隱隱透現的惡意,久久揮之不去。
湊佳苗不愧是湊佳苗,她筆下的人心和人性,依然深具魅力!

 

  用過twitter嗎?Plurk?微博?Buboo?Google+?或者FB?

  不管你用過哪一樣,它都是一種碎念、一種生活紀錄、一種微網誌、一種可以及時發布,又可以穿越時空與人互動的方式,它是如此適合現代人怕寂寞又無法太靠近的心情,滿足人想被注目又不想被批判的逃離。

  而這種即時又散布甚快的新型傳播媒介逐漸取代以往的文字或影音新聞,成為另一種社會非主流但不可忽視的力量。

  甚至許多傳統新聞媒體會在這上面尋找熱門的網路消息,寫成一篇新聞稿或是製作影音新聞,這樣的社會現況逐漸衍伸出一種社會問題。原本伸張正義的肉搜,變成一種隱私的侵犯;原本大量群聚討論的空間,變成一種肆意聚集的謾罵聲討;原本資訊分享的連結,變成一種散播謠言的媒介。

  湊佳苗的《白雪公主殺人事件》,寫出正逐漸傾斜的網路正義。

 

  小說的前半部一樣是以湊佳苗慣用的多重角度書寫,一步步地揭開所謂的真相,並逐漸展演出人性趨利避害的一面。後半部分像是一本剪貼簿,有類似twitter的架空社群論壇-曼瑪羅(man-malo)、雜誌專題報導的頁面、新聞的剪報以及部落格。這些網路或實體的傳播資料,用資料整理剪貼般的方式放在小說的後半部。讓讀者隨著各章節結束時的提示翻閱。

  的確,要用書籍文本完整呈現媒體的形式比較困難,但我還是覺得與其放在書的最後面,不如在每章結束時直接插入,閱讀的感覺會更好,也比較不用前後翻造成閱讀被打斷的感覺,反正也不是彩頁咩~

 

  《白雪公主殺人事件》在懸念的處理上有一種若隱若現的氛圍,文字上的敘述把兇手提拉出來,但又陷入一種是否真是他殺的?他是否有任何隱情的曖昧狀態。搭配附件的網路資料看,隨著網路碎念的對話量攀升,產生一種容疑者(嫌疑犯)直接被大眾升級定罪的狀態。

  我不知道該跟著大量湧入的各樣資訊去定罪這位容疑者,還是應該抱持懷疑的態度去探究更多。

  我不知道是否該跟隨懸疑小說喜歡意料之外結局的公式去推斷兇手應該不是誰?還是應該記得法學老師們教導我們的判決有罪前一律無罪推定。

  網路資訊的過於豐富與迅速傳播,成為一種干擾判斷的模糊地帶,而在無法判讀的情況下,大多數人選擇了最簡單的依循 - 他,有罪。

 

  很可惜的,或者該說值得慶幸的,我是先看過《白雪公主殺人事件》的電影才看小說的。

  可惜的是我無法清楚的確知,湊佳苗這本小說的懸念處理是否漂亮,因為我知道結果,也知道細節。慶幸的是小說的結構性或許完整,在媒體報導的呈現上也別具用心,但與電影影像化的表現相較之下,感覺就弱了不少。

  但這部分或許不是小說的問題,而是故事主軸與寫作的呈現方式原本就以傳媒為主,導致這份在湊佳苗心中的文本,文字化的狀態怎麼也很難贏過影像化。

  下圖是附件的社群網站,雖然以圖片的方式呈現,看起來真的挺像微網誌。但點開twitterPlurk微博Google+FB,哪一個都比黑白印刷的書本吸引人也漂亮多了。

  電影跳過建構虛擬社群網站的步驟,直接使用twitter作為故事裡的社群網站,並且採用讓碎念在螢幕上跳躍的呈現方式,更符合我們在社群網站上,訊息不斷更新的視覺感受。

  這種不斷變化的快節奏,讓人沒有時間去思考反芻,作為影片外的閱聽者亦然。所以我們很容易跟著影片的步調走,跟著各視角的情緒起伏,就算有所懷疑也沒有時間萌發後續的林蔭。

  下圖的電影海報,很棒的闡釋了資訊爆炸的恐怖。

  我很喜歡《白雪公主殺人事件》電影版,在找資料時看到日本Amazon藍光DVD的片盒與CD片更是喜歡。

  在網路媒體上竄流的惡意與自我掩飾,彷彿白雪公主的毒蘋果一樣令人心懼。


圖片來源:白ゆき姫殺人事件Blu-ray@amazon

 

 

  最後附上特地去找的日本小說封面,有時候會想看看原著的封面設計跟台灣的有什麼不同。

  雖然我不是很喜歡日本的封面,但不得不承認這個比台灣的更能準確呈現故事的架構。

  台灣的小說整個把白雪公主當成主角,只可惜就故事來說她並不是一個主角,只是一個媒介。

  日本的封面,看得到各式各樣的人在螢幕後面的惡意或者善意,造成一種風向以及引發的死亡。感覺上更符合整部小說的氛圍,但很不討喜是真的~

 

延伸閱讀

 【口碑卷】電影 - 告白
 【試讀】《夜行觀覽車》湊佳苗 - 真有所謂的真相嗎?
 《少女》湊佳苗
 〔贖罪〕人性刻畫讓人印象深刻,然故事性偏弱的日劇
 [夜行觀覽車]日劇改編得挺不錯
 〔高校入試〕絕對值得花費時間慢慢享受的日劇影集
 【試讀】《花之鎖》湊佳苗的另一面,在尖銳剖析社會現象之外
 【試讀】原來《望鄉》不只一種方式。
  《母性》如果母親對孩子的愛不是天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辣❤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