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0145夜行觀覽車.jpg《夜行觀覽車》 湊佳苗/時報
 
  捧著由輕軟紙質構成的書,流暢的文字輕緩地將故事慢慢放進我的心底,不同《告白》於第一章瞬間帶來的驚悚,《夜行觀覽車》以另一種鋪陳方式展現了湊佳苗的書寫才能。
 
  看書時我總習慣性的去尋找所謂的微言大義(?),或是看著那些變形的社會現象探討,這並不是一個好習慣,閱讀有時候該只是單純享受書本的內容即可。
  然而湊佳苗筆下的故事,卻讓人不得不去思考,不得不直接面對隱晦於社會百態之間的悲哀。
 
  故事由遠藤家的彩花抓狂怒吼開始,母親真弓的心也陷入一種被膠膜覆蓋的真空,這樣即將崩毀的狀態,在鄰居聰子的介入下取得一種危險的平衡。
  然而,是什麼造成這樣的狀態呢?
 
  人的一生多麼容易不斷追求超出自己擁有的東西。
  鞭策自己努力達成更高更遠的目標,立大志、做大事,乃至於追求品味、美食、名牌,想著房子要更大一些,食物要更精美或健康一點,位階要更高更有權……。
  偏偏努力不見得等同收穫,過度期待造成的失落該如何平衡?
  有些人將這些未完成的期待用來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這樣的期待從一開始就造成孩子莫大的壓力,讓他們失去自我的人生而進入一種失衡的狀態。
 
  湊佳苗用細緻的筆觸書寫了這些失衡的心,從不同家庭的觀點去看其他家庭的問題,從其他家庭的角度揣想自己家庭的呈現。
  在以多面向的角度陳述事情同時,悄悄的將社區之間那種微妙關係展現。
  「遠親不如近鄰」鄰里間互相比較、互相牽制,乃至於互相幫忙,這種既競爭又友好的微妙意識,在現代社會的濃厚疏離感下呈現另一種悲傷。
  關起窗,什麼都聽不到也就什麼都不知道,然而這樣的沉默或許避免掉了麻煩,卻也切斷自己與外面世界的關連。
 
  因追求目標產生的失衡,因父母期待落空產生的失衡,因社區疏離喪失的互助,一點一滴的架構了這個故事的背景與內容。
 
 
  湊佳苗的故事底本很吸引人,但更特別的是她的故事架構。
  從《告白》第一章〈神職者〉的大量獨白開始,我已經習慣她以不同人的不同角度敘說故事,讓時間隨著言語或重複或跳躍的緩緩往前推移。
  在《夜行觀覽車》一書,湊佳苗改以三個不同家庭的角度往前推移,時間點依然有所重複或跳躍,如圖所示(可點連結至雅虎相簿看大圖)。

 


  從7月3日晚上7點40分到7月6日凌晨4點為止,短短58小時不到四天的時間裡,隨著時間進行、人與人之間相互影響的痕跡越顯著可見,事件的真相(?)越呼之欲出。
  然而,真有所謂的真相嗎?
  如同《告白》一書的呈現方式,《夜行觀覽車》也是故事開始沒多久我們就知道兇手是誰,但在凶手是誰的背後,屬於不同人的悲哀與無助,引領著我們面對不同的思考。
  這讓我想到東野圭吾的《信(手紙)》,關於社會這個群體對於罪犯家屬的低容忍度,甚至如湊佳苗所言「毫無理由的惡意」,讓謊言成為一種必須,一種扭曲的善,也讓兇手不再單純只是兇手,讓讀者追到故事終點不僅僅是傳統推理小說的找出兇手,還包括了另一種深層思考。
 
  《夜行觀覽車》好不好看?
  它沒有《告白》那麼強的震撼力,但對人的悠長省思全然不輸,我很好奇湊佳苗還會有什麼不同的表現,這讓我非常期待有機會看到《少女》以及《贖罪》。
 
 
  不過,對於《夜行觀覽車》的內容我有個小小的疑問。
  是有雷的疑問,所以請避雷者謹慎不要往下拉唷~^^
 
 


 
 
 

 

─ - ─ 防 雷 線 結 束 ─ - ─

 
  在〈第三章 遠藤家〉(時間7/3(三)8:00~17:20)的部分
  下午兩點,彩花遇到慎司(P.102~P.105)
  彩花說慎司給自己添了麻煩這件事,我還能以志保嘲笑彩花去理解。
  但為什麼彩花會說被記者追得團團轉是慎司害的?在這個時間點應該還沒發生兇殺事件,怎麼會有記者出現呢?
  若要說是第三章的時間標示錯誤,應該標示為7/3(三)08:00~7/4或7/5(五)17:20也不太對。因為,彩花遇到慎司的內文之後,接著出現的內容是真弓工作超市的「週三回饋顧客感恩日特賣」,在每一章當中的時序是很少跳躍的。
  究竟是作者湊佳苗一開始就寫彩花被記者追著團團轉?還是譯者翻譯時書寫的?又或者根本是我對這段內容的理解錯誤?希望有讀懂這段的人對我解釋一下(跪求)。
 
 
 
 
試讀活動 夜行觀覽車│湊佳苗

 

關於日劇

[夜行觀覽車]日劇改編得挺不錯

 

創用 CC 授權條款
辣子戲由辣子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
此作品衍生自辣子戲
超出此條款範圍外的授權可於http://chilimurmur.pixnet.net/blog查閱。

arrow
arrow

    辣❤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