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一次記住張國立,是在皇冠雜誌的旅遊散文。

  第一次記住李廣,是在中國童話的某月份故事。

 

  第一次認識張國立,是個文筆有些痞,帶著些許無賴感中年男子。

  對了,他還有個老婆叫趙薇,跟環珠格格同名不同人。

  第一次認識李廣,是射箭入石、大破匈奴的英勇飛將軍。

  補充一下,他是漢朝名將,不是現代人。

 

 

  《匈奴》 張國立/皇冠

 

  我們習慣看著單一角度的故事,從幼時的黑白分明、好壞對半世界,慢慢成長到灰色地帶越見廣泛的現在。

  但我們不見得會看到另外一個角度、另外一種人生。

  我喜歡看些不同視野的故事,只當自己對於灰色地帶的容忍度較高,卻也從沒想過,那是另外一個人的人生,直到看到馬修馬羅寫〈我會寫異色童話系列的另一個理由〉,在那個我看過無數遍的金庸小說故事裡,在那個楊過以小兵代郭靖的事件裡,還有這麼一個我每次看每次落淚的故事。

  在中國浩瀚的五千年歷史裡,在我們熟知的典故與事件中,湮滅了多少人的心情?

  在常見的西方童話或繪本中,在那些信手拈來的幸福間,藏諸了多少見不到的悲傷?

  歷史是由成功的人寫就的,那被成功之人抹去的一切就此失去嗎?至少我們可以從張國立的序得到一句解釋「歷史家不能給你的答案,小說家可以」

 

  漢朝時期,罪犯或俘虜的孩子並無人權與身分地位,被稱作惡少的他們在生活、娶妻上都備受刁難。

  而因為長年征戰的關係,惡少是可以從軍的,待回到家鄉就可以去除奴僕身分,有戰功者甚至可以換得更好的生活。

  《匈奴》藉由身為惡少的李力為主線,串起了他與李家三代(父:李廣/子:李敢/孫:李陵)交錯相纏的一輩子,也讓我從另一個角度去認識李廣,這個勇猛悍人卻始終無緣封侯的飛將軍。

 

  記得在寫文選作業〈風揚夢碎之後〉時,心裡就對於有不同於幼時的看法。

  什麼是好官?什麼是壞官?

  放百姓於心上、耿直不收賄、不朋群結黨、以死進諫......

  然而,耿直不收賄會讓自己突出於人群之外,水清則無魚,要使水清必招致禍害。不朋群結黨違背人的本性,自己不快活也就算了,遇到事情無人能援,想推行政策無助力可行。以死進諫更是愚蠢,活著還有改變翻盤的機會,死了只得黃土一坏。

  放百姓於心上,將國家社會福祉列於第一,清白手段或許不是那麼絕對的必要。

  立志做大事,必先做大官。

  偏偏我們的仕人教育一味的崇尚高格調清以養廉等品性,更讓歷史上這樣的從政仕人更加的多,政策也更加搖擺不定。

  故事中的李廣就有這麼些感覺相似,朝中無人的在邊關殺敵,不顧皇帝心情的請纓出征,甚至他的兒子李敢與孫子李陵也都是不忖度時勢的刺殺衛青、硬碰硬的直擊匈奴。

  這樣莽直的作為除了塑造自己無懼的名聲外,真的替國家保疆衛土了嗎?如果李家三代朝中有人,稍稍花點心思經營人脈,或許就不會落得飛將軍前鋒殺敵待援,漢朝大將後援刻意托拉牽制,最終兵死戰敗。

 

  除了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李廣三代的衰落,李力與匈奴人提莫呼的故事也讓人低迴不已。

  李力平平淡淡的感情從情竇初開持續了幾十年的光陰,些許的錯過與事件讓他們成為相見不能愛的朋友。

  提莫呼的生命與匈奴單于的興衰相繫,家族的性命亦鎖於此,造就了他的滄桑。

  幾個好的故事主線與支線交織成這本《匈奴》,而在我印象中有著痞痞文字風格的張國立,也在這本書中展現了他同時兼具細緻與恢宏的寫作功力,讓我跟隨著故事走過大漢的風光和那背後的淡淡傷懷。

 

  大將何能立於朝?小兵賴何以為生?這本輕薄的《匈奴》給了我一個很好的閱讀體驗。

 

  BTW,我對於張國立念念不能忘的,是某篇他寫班尼迪克蛋的遊記散文,讓我對這絕對高膽固醇的食物垂涎難止,幾家有賣班尼迪克蛋的早午餐名單被我列入地圖已久,卻遲遲未有機會造訪。

  到今天,這種期待已經變成一種壓力,怕吃到不喜歡是因為我的口味與他不同,又怕是因為餐廳口味不道地讓我沒辦法由衷愛上。

  張老大,到底台灣有沒有真正好吃的班尼迪克蛋,又是在哪呢?

 

偷偷摸摸附贈《飛將軍》

arrow
arrow

    辣❤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