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閱讀《壞女孩》時,我再次深深感受到歷史與媒體的可操弄性,並為之吁嘆。

  更讓我感到悲傷的是,當我開始寫這篇心得的時候,服貿的爭議越發白熱化,我們的社會開始產生一種不死不休的對立氛圍。而這樣的氛圍不只是臺灣人慣於二分法的習性所造成,更是自我閱聽時選擇性相信並遭受媒體操弄生成的。

  如同故事中的兩個女孩,她們是壞女孩嗎?

  是的,在選擇性閱聽並以訛傳訛的狀況下,她們成了十惡不赦到幾乎可放進WIKI百科的殺人狂魔。

  但隨著故事進展而看到女孩眼中事情真相的我們,卻怎麼也無法怪罪這兩個將稚嫩幼女磨虐致死的少女,那是多麼難以處理的一連串巧合,又是多麼讓人心寒的生長環境促成了這樣的結果。

  《壞女孩》,這是一個讓我心疼又膽顫心驚的故事。

   《壞女孩》

 作者:艾莉克絲‧瑪伍德
 出版社:皇冠
 出版日:2014年3月31日
 定價:350元
 ISBN:9789573330660 

 

 

 

   某次意外的歷史課堂上,教授告訴我們歷史是沒有真相的,端看後來的人們如何解讀,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我們的歷史課本。當我們小時候,臺灣史的範圍如此之小,因為他是五千年歷史的一小部分,以時間佔比與所得資料來說真的太少可以書寫;而這幾年的歷史課本卻是相反,臺灣史的事件多到一種氾濫的地步,其餘塑造我們可悲可敬(?)民族性的源遠流長卻少到幾乎看不清我們的過去式。

  兩版課本都是一種洗腦,對於人民的。

  在某部電影裡也是,我們看著主角經歷許多,看著媒體與大眾站在他身旁支持。然後劇情轉換,一個媒體的片面剪接、一些搏版面人們的肆意發言,主角變成人神共憤的惡人,最後生成誰人不誅必是共犯的噩夢。

  歷史永遠沒有真相,事件亦然。

  即便你身在現場也無法看到全面,且人的視聽能力會自動過濾太龐雜的訊息,尤其是那些你不想接受與相信的。故事裡的潔德與貝兒,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對少女,邪惡或是無心?狂暴亦或懦小?在故事裡的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定見,難以輕易撼動。

 

  作者在書寫角度的選擇上很用心,女孩們犯事的角度是一種些許時空跳躍但客觀直述的面向,而女人們的角度則是一種心理狀態與人際對應的直觀。在這樣的陳述中,我們對女人的心情與想法感同身受,並且更能理解她們的現在式、她們的快樂與為難,以及最後的惶惑、痛苦和解脫。

  後者對於女人的心疼與憐惜是作者給予的真相,而對前者的不捨是我們自我選擇判定的結果(至少在個人認知上會這樣展現),正是這樣衝突的認知與結果讓這本小說成為一種揪心的疼痛。

  我們能理解那些害怕且使用暴力的人們,我們知道他們的殺意是積累已久的恐懼、是他們眼中認知的正義,然而我們更能理解屬於壞女孩的弱勢與悲傷,因為艾莉克絲‧瑪伍德的文字有一種渲染人心的力量,緩慢而靜寂的沉澱在人心中。

  由這個觀點去看,《壞女孩》不只是每個人對事件的不同闡述,還是作者為弱勢族群向社會的發聲。

 

  當人們走過髒亂的街角、社區,撇著嘴心裡想怎麼會臭成這樣。

  當孩子無心又惡意的笑著那些認字緩慢或衣衫破舊的同學,大人只要求他們要有同情心。

  當這些不由自主的優越感在自己心裡浮現,我們正驕傲著自己的順遂而鄙夷著他們的無法脫逃。

  我在《壞女孩》的故事裡,再次看到環境與教育對孩子的未來影響有多大,沒有好的教育與家庭環境,使他們的未來呈現一種不得不的弱勢與無能為力。這樣的情景在現實中容易被人遺忘或疏忽,而在文字的細細描繪中,提醒了我們這份屬於人的原罪 - 對於他人的愛與漠不關心。

 

  我喜歡這本書,情節跳躍輕快又帶著人性的溫暖與卑劣,在閱讀的快感上很是足夠,對人物的塑造是層疊抹繪的分段陳述,讓讀者漸漸加深人物的立體感,而在更深層的思考裡,讓我再度看到不同面向的閱聽者有不同的真相,還有那些容易被遺忘的心靈美好良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辣❤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