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年跟著皇冠的腳步看完了《庖人誌》,原本是我順手拾起的樂趣,演變成全家運動(笑)。

  今年在看完《蜀道難》後,重閱了《庖人誌》並寫下這篇心得。

 

  《庖人誌》以〈庖人誌〉、〈山伕誌〉、〈中官誌〉、〈弈士誌〉、〈阿母誌〉、〈桑女誌〉這六個篇章來串起整個故事。

  由〈庖人誌〉開始,在遠離京城的地方,一個平凡而知名的老餐館中,本書的主角阿瑞出場,他的身世來歷成謎、他的武功由何而來無人可知,我們只知道他在意著自己的廚師師傅,在乎著師傅那鍋祖傳五代的好湯,也知道他的個性堅定而穩,卻依然有著一些些年輕人的小衝動與惶惑。(很有大隱隱於市之感)

  隨著阿瑞離開那個飛殃走禍的餐館,他在〈山伕誌〉遇見不同的人,為讀者展露更多屬於他自己的人生,就這樣一篇篇讀下來,有些篇章與阿瑞全然無關,只是帶出了他所處時代洪流的背景演化,有些篇章演述其他人與他的過去和現在。

  山伕、中官、弈士、阿母、桑女......在那個動亂的時代中,每個人的故事都帶了點悲傷的色彩。張草用同理心的筆調寫出他們的成長與性格,就連不甚重要的角色如蒙指揮,我都看到屬於他自己的人生光芒。

 

  相較於《蜀道難》偏重在道術部份,《庖人誌》在武藝方面的描寫就佔了較多的篇幅,不同於金庸對武功套路有著十分細緻的描寫,張草故事中人物的武功更偏向苦練實工的展現。

  金庸筆下人物施展出來的武俠場面讓再多的電腦特效都難以完美呈現,張草卻能從庖丁解牛寫出武藝的精進,再由山伕日日工作挑客疾走的能力練出等閒武林人物難以跟上的閃躲功夫,這都是他故事更加近人的表現。然也是這種偏寫實想像的手法,讓故事少了點匪夷所思的夢境感。

 

  不管是《蜀道難》或《庖人誌》,張草均使用一種先成點、復結線,最後形成整體面向的方法,在故事上多了點解謎的趣味,比較不同傳統武俠以主線人物成長歷程為主的順線發展。張草的武俠作品之所以吸引人也是這種結構所致,讓人看得更多就想了解更多,接起的拼圖越多就更渴望遺落的那幾片線索。

  終歸,還是只能等最後一部(希望是)的《孛星誌》

 

 

  雖然我自己看得挺歡,但網路上罵聲卻是不少,無意看到這篇挺多關於字詞的注釋,忍不住想留下來要求自己注意!(吐舌)

  一樁苦差事:張草《庖人誌》讀後感@潘國森部落格:挑金庸骨頭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辣❤子 的頭像
    辣❤子

    辣子 戲

    辣❤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