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雖然我讀空大只有一、兩年,但不小心接觸到心理學就忍不住喜歡上了~>////<

  後來又有機會聽到心理學大師的課,加上幾次洪蘭的演講,心理學在我心中榮登最有趣的學科!!(不考試的科目好像都很有趣?!)

  所以~好學生就來整理一些關於心理學的知識吧!(這樣混網誌也太過分?!)

 

  心理學有很多分類(推眼鏡),生理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其中與人最有關係的,應該就是社會心理學了吧~(有沒有講得很專業,讓人很崇拜的感覺?!)

  所以,我們就先從社會心理學開始整理好了!

 

  有鑑於前陣子爆發的中日台釣魚島事件,完全是社會心理學中【攻擊】的最好例子,所以就來說說攻擊吧。

 

  【攻擊】

   定義意圖引起他人生理或心理痛苦,以傷害他人為目的之行為。不管是肢體暴
      力或言語中傷,不管成功或失敗,都屬攻擊行為。

   種類

    1.以目的分
     敵意性攻擊:因為憤怒而希望傷害某個對象,使其身心痛苦。
           如本次中國人針對日本人的攻擊行為屬之。
     工具性攻擊:以攻擊為手段,希望達到傷害他人以外的目的。例如搶劫。

    2.以表現形式區分
     直接攻擊:直接對造成挫折的來源進行敵意性或工具性攻擊,當挫折性來源
          較明確或對象較弱小時會採取之。
     替代攻擊:以代罪羔羊形式傷害無關的弱小人事物,當欲攻擊對象較強大或
          不明確實採之。

     這次中國仇日的動作有拒買日貨、停止赴日旅遊、限制對日出口稀土......等
     對日本政府、經貿為之的直接攻擊行為,也有在中國境內暴動、砸毀日系商
     店......等,以中國境內日系商店、企業或使用日貨等較弱勢者之替代攻擊行
     為。
     後者在文字上用代罪羔羊形容時,大家都知道不可為之,但在那個當下,在
     那些氣氛鼓動下,多數人都會投入並且造成傷害。這就是攻擊原因中的「去
     個人化」因素所致。

   原因:

    引起攻擊的原因很多,有從生物學角度認為攻擊是生物的天生本能,如猴群爭
    奪猴王的戰爭,或如Freud由死的本能延伸水壓理論,認為人若壓力過大的時
    候,便需要適當的傾洩管道,因而易找尋讓自己能攻擊外在事物的原因。

    除了生物學的原因,還有學習理論學派:
      (1) 社會學習理論:Bandura以中介刺激聯結理論說明個體的攻擊行為是學
       習來的,個體透過注意→保持→再生→動機等四個流程學到攻擊行為。
       爾後,當攻擊的條件(楷模、情境、觀察者)產生,且楷模過去的攻擊
       行為受到的是酬賞(解禁效果)而非處罰(抑制效果),觀察者便會習
       得攻擊行為。
       Bandura的電視暴力也很有名,這大多用來解釋現代青少年對死亡不畏
       懼的行為,但也可以解釋為什麼現代容易暴動......
       近幾年線上遊戲盛行,玩家在裡面很容易就死亡,也很容易就復活,殺
       人搶寶都是常態,也因此會造成兒童(青少年)有暴力的傾向,對生命不
       當一回事,成人也會因看多相似事件,產生麻痺效應,降低對罹難者的
       同理心。
     (2) 操作制約學習:Skinner認為當個體在某些情境下攻擊並獲得酬賞時,會
       產生後效強化,使得個體的攻擊行為受到增強,在類似的情境時個體會
       再度表現攻擊行為。

    挫折攻擊假說的兩個理論亦是攻擊的主要原因,一是Dollard & Miller 認為個體
    遇到挫折會產生相對剝奪感,因而感到憤怒進行攻擊行為。另一是berkwitz修
    正挫折攻擊假說的線索喚起理論,認為挫折引起未分化的情緒,當外在環境有
    適宜的攻擊線索(如玻璃酒瓶又不是電影、槍、吹風機嗯?......)時,個體容易
    產生攻擊行為,故此觀點又稱為武器效應。

    在這些原因之外,另有部份會產生影響的因素:
     (1) 去個人化:當人身處於團體之中,會喪失自我行為控制力,而以團體的目
       標為主。此次中國仇日行動中,攻擊日本企業或砸毀日系商店等行為,
       應該有不少人是因為「他人都這麼做」的氣氛使然自己也跟著做。
     (2) 第三者煽動:他人在場時,個體會表現更多的攻擊行為。原本只打算砸毀
       大門的,卻可能因為圍觀群眾增加,進而攻擊商店內的販售員或砸毀收
       銀台(後者應該是要搶錢!)
     (3) 口語或身體的攻擊:個體被他人的攻擊行為激怒,而對他人報復之行為。
       如本次釣魚台事件就是中國民眾被日本政府具攻擊意圖的外在行為激
       怒,造成中國民眾的報復行為。
     (4) 普遍性的激動:Zillmann提出激起轉移理論,認為個體在某一情境下的
       激動狀態會轉移並增強成另一種情緒狀態。如運動完後將生理的激動狀
       態轉換成憤怒的情緒狀態,進而攻擊他人。
     (5) 不利環境 :高溫溼熱的環境會讓人脾氣暴躁,進而容易攻擊他人。

   控制:

    在生物學領域中提出可使用藥物方式控制,或以良好生活環境來培育個體以降
    低其攻擊行為。精神分析理論則認為個體須能自我覺察憤怒的原因,並適當的
    傾洩憤怒情緒以釋放攻擊能量。

    學習理論強調壞的行為是學來的,所以反學回去就好了!因此Bandura社會學
    習理論認為減少暴力行為的暴露可降低攻擊行為的產生,故電視分級制是必要
    的~操作制約以剝奪式的懲罰為糾正孩童攻擊行為之方法,使孩子反省自制減少
    不當行為,同時認為不能使用嚴懲,因嚴懲本身即為攻擊行為,反而會讓兒童
    學習錯誤的溝通方式。

    許多人會以暴力解決問題是因為溝通不良或對他人無同理心所造成,因此要教
    導兒童或缺乏社會溝通技巧的成人如何溝通,使其在衝突時能有更多方法去協
    調解決,避免攻擊行為的產生。同時需培養兒童對他人的同理心,避免將他人
    物化,使攻擊行為難以持續。
    如此次中國對日報復行動中砸損中國境內日系商店,毀損中國人民持有的日本
    商品,如汽車、手機、電器......等,更有甚者直接攻擊在華日人,造成他人恐
    懼,這都是缺乏同理心,沒有將他人當一個人所造成的行為。

 

  攻擊行為在團體中易因團體目標的不同,產生助長或抑制的狀態。因此,下次就來談談【團體】在社會心理學的意義、結構、以及對個人行為之影響。

  (如果我真的記得寫的話~XD)

 

arrow
arrow

    辣❤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