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長型社會中,沒有成長等於災難。

   這不只用在經濟上面,還用在人身上,我們現在總會覺得那些不夠努力、沒有企圖的人不好,但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與人爭有什麼不對呢?

 

  ☆利佛莫爾谷的消防隊有一個用了一百年的電燈泡。

   這個燈泡點亮的時間如此之久,到現在甚至有一個專門24小時記錄它的網站讓大家看著它繼續照亮消防隊的一角。然而諷刺的是,電燈泡同時是計畫性汰舊這個可怕想法的起始,製造者在做出可以亮1500小時的燈泡後,卻協定所有燈泡製造廠從今爾後不得生產能亮超過1000小時的燈泡,以提升購買率。

 

  ☆伯納倫敦建議以法律強制性汰舊,以挽救經濟大蕭條。

   在某個層面上來說這建議是可以刺激經濟成長的沒錯,但後續結果不是我們可以承擔的。
   雖然說這建議當時並沒有被實行,但現今的有效期限制度又何嘗不是一種法律的強制性汰舊?

 

  ☆布魯克史蒂芬斯全力擁護計畫性汰舊,
   他設計各樣最有趣且時髦的產品,帶動美式的新流行:我只要最新。
   這改變了歐洲買一件結婚禮服,可以進墳墓仍穿著它的耐用作法

   美歐的對比做法,讓我驚覺自己何嘗不是如此?
   為了正式場合買的衣服,並非只有一套,沒有那種值得驕傲的、甚至可傳承子孫的美好,多少還惶恐老穿同套可能會被笑,所以相同社交圈的相類場合都得換一套才放心。

 

  ☆從無限制的消費得到自由跟快樂
   1950年代的美國生活型態,為我們今日的消費性社會奠定下基礎。
   布魯克史蒂芬斯沒有去侷限商品的使用年限,
   他只是用更新更好更美更先進等詞彙與設計感
   去吸引消費者做出計畫性汰舊的選擇。

   不能說他有錯,雖然這並不環保。
   這樣的做法在道德上我沒辦法譴責,雖然他只是做他的工作,只是不了解地球的資源會被我們如此浪費,因而做出促動經濟的選擇。

 

  ☆但沒有計畫性汰舊,將會少掉多少工作?
   從販售往回推的運送、設計、製作、企劃,
   往外推的保安、警衛、運送,
   計畫性汰舊造就了「成長成為經濟發展的聖旨」,
   但並非透過成長滿足需求,而是為了成長而成長。

    這樣的我們,被稱之為成長型社會。看起來好像沒有很糟糕的名詞,卻代表著資源的無盡耗費。

 

  ☆計畫性汰舊與借貸讓人們相信有限的地球能承擔無限的消費成長
   承認這種說法的人不是笨蛋就是經濟學家
   為什麼我們需要每三分鐘就創造一種新產品?

   現在的人們有無限的慾望,商品設計與商業販售的商機等於【創造慾望】四個字。

 

  ☆印表機就技術上而言,是被設計註定要故障的。

   噴墨印表機只能列印固定數量的紙張,這我深有所感,還好我們辦公室的印表機還配備了針對這個的維修解決方法-電子街。因此我不用上網找、也不用下載不知名的程式軟體,就可以繼續使用被鎖死的印表機,萬幸。

 

  ☆計畫性汰舊現今是設計及工程學校不可缺的課程
   現在稱之為"產品生命週期概念"

 

  ☆﹝推銷員之死﹞
   《垃圾製造者》:建構在消費主義與廢棄物上的社會
   太放縱,而且被鼓勵更放縱

   美國終於有人發現不對,這是一個反計畫性汰舊的開始。

 

  ☆國際法禁止將電子廢料運到第三世界國家,例如迦納,
   但商人用"二手貨"這伎倆運去,
   貨櫃前十分之一是能用的,剩下都是垃圾。
   這些廢電子物有八成以上不能修復,破壞了他們的小河。
   原本漂亮的家園,變成垃圾場。
   窮孩子在那邊燒塑膠外皮以取得廢金屬,然後賣給中國與杜拜。
   安德魯歐烏蘇 30分鐘~10分鐘能修復一台電腦
   他不能理解為什麼已開發國家要用後即丟

   因為我們被慾望宰制。

 

  ☆印度話 jugaad:用以表示修復東西的傳統,不管這東西多複雜。

   相較於DIY,我們更需要jugaad!!

 

  ☆華納飛利浦認為 製造長效商品與公司營利並不牴觸
   我們要考慮真正的資源成本,例如不可再生的石油
   一顆燈泡的隱藏成本包括運送,石油的不可再生性,最後的回收報廢
   讓生產者為這些隱藏成本付費
   工廠會因此努力生產永不損壞的產品

   前面提到的外部成本,竟是飛利浦所言之隱藏成本。當這些消耗以金錢計價時,生產者會更小心謹慎的求取資源,而非濫用,如同現在購買碳排放額度的概念。

 

  ☆另一個作法,仿效大自然
   大自然不斷的生產,但沒有廢棄物,
   每年大量的開花,落花會是其他生物的營養
   這就是布朗加德所相信的「搖籃到搖籃」概念
   他認為因製造商品產生的廢棄物,或是最後所拋棄的物品
   必須是能使用在其他物品上的

 

  ☆去成長化:擺脫永無止盡的成長

 

  ☆如果幸福是仰賴消耗程度,那我們一定非常幸福
   因為我們的消耗是馬克思時代的26倍
   但我們並未獲得26倍的幸福

   其實我覺得現代人因為慾望更多、更難滿足,反而更加不幸......

 

  ☆回歸一個永續的社會
   就是一個生態足跡不大於地球的社會
   但這不等於回歸石器時代

 

  ☆甘地說這世界大得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
   卻無法應付少數人的貪婪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的研究員鄭陸霖有著不同又相同的看法
   (但我沒有聽得很懂,他說:)
   100瓦進去
   200瓦進去
   壽命長 能源上無效率
   有效率 但時間短
   燈泡一千個小時
   (換一個燈泡多少錢,電的消耗多少錢)兩個的決斷點不同
   1950年代換燈泡,廢燈泡有地方可以放
   但電力的消耗沒有那麼明顯看到的感覺
   電力跟廢棄物的兩難放到今天,又可能有不同的選擇

 

  ☆廣告、行銷主導了整個消費社會
   當消費者接受物品可以不耐用,可以有短期的使用保固期限後
   產生的垃圾怎麼處理?

   以前,手機壞了大家會維修、會罵廠商做得不好。
   現在,手機壞了我們會說:瞧,又是剛過保固就壞。
   我們已經可以接受物品不耐用的事實,頂多碎念或嘲諷數句而已。

 

  ☆消費社會2.0
   消費密集(我們知道廣告是有欺騙成分的)
   倫理密集(產品時限的預期,才知道是正常時限或或壞掉)

 

  ☆生產,解決在地化≒搖籃到搖籃

   歐洲生產的鞋子,因為採用可分解的環保鞋底,所以數年就會壞掉,不管有沒有穿。
   偏偏歐洲乾燥、臺灣溼熱,因此那些鞋子賣到臺灣根本撐不到原本的數年,提早壞掉的結果就是鞋底粉碎、鞋面依然完好的成為無法修補的垃圾。
   這樣未在地化的從搖籃到搖籃概念,不僅讓消費者責怪生產者,也與原設計背道而馳的製造了更多垃圾。

   因此,生產必然趨向再地化,適應在地文化、環境的同時,減少探排放量與地球的耗損。

 

第2頁|全文共2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辣❤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