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痞客幫讀創館《天使學》贈書活動回答過一段關於天使的想像,那時已然認定是非善惡並非絕對。

  年紀越大,世界就越不再只是黑與白,在兩者的象限之間,充滿了各種深淺不一的灰,產生無限的可能性與延展。

 

  《破曉之森》之於我來說,就像是《暮光之城》版的《天使學》

   《破曉之森》辛西亞.韓德/尖端出版

  說真的,我到現在還不能接受《暮光之城》裡吸血鬼愛上食物的故事設定,雖然俊男美女與衝突的劇情事件挺有趣。《破曉之森》恰將《暮光之城》的缺點彌平,又保留了它的優勢。

  俊美且富吸引力的男女主角及配角、超自然的力量、愛與不能愛的糾結......等,奇幻與愛情這兩項青少年最喜歡的元素漂亮的融合在一起,再加上《天使學》故事中的關於神與天使的省思, 最後結出青少年自我覺醒的果子

 

  她的生活從接縫中開始分崩離析。

  美國著名的精神科醫師艾瑞克森(E.H.Erikson)在心理社會發展論中提出,人一生中的每一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發展任務與心理社會危機,若其發展任務能順利完成,此危機則成為轉機,讓人在下一階段的發展更為順利。

  而在文學批評的領域中,法國後結構主義哲學家德希達提出解構主義,用以解讀文本中文化與觀念衝突的體現。隨著解構文本而至的是再結構,結構→解構→再結構此一循環彷若道家所云「無生有」之概念循環不息。

  上述文學與心理學兩領域的概念有一相似之處,即真實自我的尋找在於分崩離析的危難之中

  在《破曉之森》裡,主角克萊拉的人生與觀念面臨著生活之衝突和毀壞,她嘗試在解構的崩壞中尋找自我生命的核心。她懷疑自己、質問上帝、遷怒母親......期望在這些分崩離析中找到可以著力的基石。在每一次的抉擇之後,惶惑不安自己的選擇與做法是否正確,在一次次的危機中調整自己的方向再度向前。

  正如克萊拉母親對她說的:
  妳被賦予的任務,絕不是妳無法完成的。妳得尋找內在的那股力量,加以鍛鍊。

  在瀕臨散碎的生活中尋找真實的自我,面對心裡的慾望與能力加以鍛鍊才能更認清自己在哪裡,也才能真正的成長並進入所謂的真實。

 

  辛西亞.韓德在這本書裡,借著菲布斯老師的課堂活動,讓我們思考個體的獨特性

  自己不同於他人的地方在哪裡?與他人相似且相異之處又為何?

  克萊拉從熟悉的小群體中被拉出來置入陌生的環境,並由此嘗試尋找自己來到人世的目的與應為之行為。在尋找自我的人生旅途中,除了自身的省悟還要注意外在的環境,協調兩者的衝突,才能得到真實的力量-自我覺醒。

  塔克在教克萊拉釣魚時曾說:「河流世界裡有自己的快慢、深淺、明暗。如果懂得觀看,明白魚住在什麼樣的風景裡,就比較容易釣到魚。

  我們理解自身並觀察環境,以適切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正如前面所提艾瑞克森的理論,當自我與外在心理社會環境合諧之時,人才能順利走向下一階段的人生。

  這是我看完《破曉之森》後,細細追憶出來的蛀書心得。

 

 

  看起來很晦澀的心得?

  書是否也略為無趣?

  正好相反。

  我說了這是《暮光之城》版的《天使學》,故事又怎麼會晦澀呢。輕鬆帶著笑淚的校園生活,甜蜜多變的愛戀心情,還有自然呈現不矯情做作的奇幻陳述,我看得很快也很專心,一意的沉醉於情節的發展中,直到最後一頁乍然驚醒......

  「然後呢?!」如同聽到姚夜書說故事一般的,我驚吼出聲。

  關於天使及靈象的謎團略略揭開些許,故事前段已埋下的伏筆也隱隱牽動浮現,但更多的謎團產生、更多的伏筆尚未開展,而故事已然畫下休止符。

 

  看著最後一頁的「唯一肯定的是,我們回不去了。」我心裡默默的哀泣,回不去豈止已經進入生命追尋之旅的角色們。還有我那浸淫故事的心,快給我三部曲的二、三部ㄚ~~(含淚)

 

 

金石堂網路書店-非讀BooK【《破曉之森》試讀活動】

arrow
arrow

    辣❤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