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長不短的故事簡介不太吸引我,最近偏愛口味重些的推理或奇幻,但那句「那樣壓抑的情感讓我想起《未央歌》、《千江有水千江月》、<儼然記>」就讓我放不下了。

  曾慢慢的翻過《未央歌》,將《千江有水千江月》做成論文式的報告,對張曼娟有種特別的喜愛,所以我不想錯過這書。

山城畫蹤1  

        山城畫蹤2《山城畫蹤》喬一樵/商周出版

  喬一樵說:「文字這種東西,本來就很難去分析,因為它是個容器,從作者腦中盛載內容端到讀者心裡。」

  那麼,她從閱歷過多個國家、經歷多種生活形態的腦海中,呈載了什麼樣的故事內容給我們呢?從自序的這句話開始,我不再是因為《山城畫蹤》與《未央歌》、《千江有水千江月》或〈儼然記〉比肩而有興趣,而是對喬一樵這個人的呈現有興趣。

 

  故事來到第100頁,第三章結束。

  已經約略看得出來故事的延展方法,係以日據時期的祖父筆記為引,穿插在現在式的孫女生活之間,一段撲朔迷離的過去如何引領現在式的迷惘前進,最終達到完滿的境界?

  算是近來小說很常見的手法,但運用得不錯,也能將故事的人物與情緒適當巧妙的連結起來,難怪作者自稱特地挑了幾本中文創作來觀賞研究(笑)。

 

  故事的主角-鍾愛珍,在我眼中是個讓人難以認同的女子。她那逃避父母、疏離兄妹,以及厭惡鄉里的性格與想法,加上作者刻意呈現她對豪華享樂生活追求、只問利益毫無人情的做法,更是加深了讀者的不喜。可也因為如此,當她面對藝術時片段呈現的美好樣貌,和與人相談藝術的部份敘說,在慢慢浮現那真實、值得人珍愛的另一個鍾愛珍後,更能讓讀者對她的感覺產生180°的改變。

  故事中的故事,是愛珍在追尋某幅畫時帶出來的。

  故事,強烈的吸引力、明確的男女主角人選,在情感的拉鋸與現實的爭論中展演著;故事中的故事,卻完全相反的擁有曖昧難清的情感走向,未到最後難以理解誰是誰的真愛,誰又會在哪個角色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

  不過,我要很不道德的承認,我差點把故事中的故事給腐了(大笑)。

 

  這是本觀點很有趣的書,或許在故事的鋪陳上不夠成熟,人物的敘述也不夠細膩,但很多角度是我看不到也沒有接觸的,因此分外覺得有趣。

  如第112頁的「政治強迫理想遷就現實,藝術則能讓現實遷就理想。」我們都知道政策的形成是一場角力比賽,掛著公共利益的名號,成全個人或團體的利益,因此即便有著淑世的理想,也得折衷到各方同意的均衡點。在作者眼中,藝術有著相反的特質,能讓現實遷就理想,成就更美好的社會。

  我不太能理解藝術怎麼讓現實遷就理想(掩面),但第113頁的觀點我倒是很認同也能體會(笑)。

  「日子過得再順遂,生活再得意,每個人遲早會遇上某個質疑人生價值何在的時刻,缺乏美感訓練的人,就少了一個世界可以安置這些探問,因此常常會被自身的問題綁死,步入無望的感嘆。」當人面對現實的無可奈何,藝術會是一種逃避後再面對的力量與空間。在我而言,文字亦如是,是一個能安置心緒的空間,讓我在疲累、痛苦的時候可以安心依託,讓我在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可以對話並釐清自我。

 

  闔卷。

  很難說得清是什麼,這是個完好結局,卻讓人胸口抑著一股氣,需要緩緩、緩緩的且輕淺的呼著氣。

  不,這不是《千江有水千江月》,《千江有水千江月》遠比它更壓抑、更具父母親那時代的氛圍。若說《千江有水千江月》是幅厚厚塗抹疊色的畫作,《山城畫蹤》便是幅小品,有著深幽淡靜的小路,讓觀看者移不開眼的迷失其中,那是一種帶著清醒的迷失,猶豫著是否繼續深入這小徑。

  不是不能停,不是不能離開這小徑,卻忍不住好奇跟那些許難言的吸引力,默默的續尋。

  當然,這也不是〈儼然記〉,〈儼然記〉是一聲嘆息,不長不短就那麼一聲,《山城畫蹤》的文字描寫較之多了更多,將一嘆的時間繪出細折。

  這是《山城畫蹤》,很具作者自我風格的一本小品。

 

 

  最後,附上兌換用的口碑卷,可惜現在不能換星冰樂了(嘆)。

山城畫蹤3  

arrow
arrow

    辣❤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