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斯多德認為悲劇可以淨化人的心靈,因其藉著引起憐憫與恐懼來使這種情感獲得陶冶(淨化)。(註1

  以神話學的角度來說,悲劇可以是一種替罪羔羊,他人的悲劇來自承受共體的罪業,從而削減了我們對罪愆的恐懼。

  因此悲傷的故事從未斷絕,我們在一次次的淚水之間獲得救贖。

 

  然而,悲傷的故事也能不需要流淚,帶著微笑依然深受感動與震撼,留下久久不停的餘韻。

  我這次試讀的《不能說的名字》就是這樣的一本書。

 

 

  不能說的名字.jpg《不能說的名字》克里斯.克里夫/皇冠

 

  在試讀的活動頁面上,故事的劇情讓我心動,不過我們知道劇情簡介的精采度不見得與故事內容成正比。

  但,有這麼一句來自「書架意識」網站的推薦語─「假如我還是書店店員,我賣這本書的時候,願意附上退款保證!」,讓我在心動之後馬上行動的申請了試讀!

  收到書的當天,晚餐時間開始翻閱,稍晚,睡眠與閱讀的抉擇讓我左右為難了許久。

  在讀完這本書之後,我又開始掙扎該怎麼寫這篇心得文。

  活動頁面上同時有這麼一句話「你一旦看完這本書,就會忍不住想把故事跟朋友分享,但請不要洩露結局,請不要對別人說出「不能說的名字」,請讓他們自己去讀,這本書自會對他們施展魔力!」非常貼切的形容了我的心情。

 

  因此,我以這些曲折的介紹告訴你,這是一本值得閱讀、值得按下購買鍵的好書,所有的故事情節就藏在我的心底。

  我只想跟你分享,這本書在故事架構之外讓我看見的閱讀舒暢感。

 

  一個美好的故事,需要好的文筆來表現,而外國翻譯小說還需要一位好的翻譯者來分享。

  很幸運的,《不能說的名字》兩者兼具。

  作者的敘述功力很強,在細節與情感的描繪上極容易讓人的情緒隨之而舞。翻譯的功力亦好,達到了好翻譯所要求的信、達、雅

  在方面,就我的閱讀感覺來說,並沒有感到中斷或不貼切之處。

  在的部份,翻譯使用了日常生活較少用的詞彙或文字,產生一種些許陌生的閱讀效果,也讓我們在閱讀的時候,更加擴張了自我的智識範圍。

  例如,在文章中的某處,一個聚集或群集的畫面,翻譯將其寫作「麇集」:

    「麇」
唸做 ㄐㄩㄣ ㄑㄩㄣˊ
語出〈左傳.昭公五年〉
語義:成群
教育部辭語簡編本【麇】

  在閱讀的時候,即便對這個少用之字感到不熟悉,但仍可輕易的從文章上下文中了解到這詞該是聚集的意思,這本書中多有類此之處。

 

  有了美好的故事與好的文筆(對非閱讀原文的我們來說,還要有好的翻譯)之後,故事的架構是否相銜接、能否合情合理,是閱讀時帶來更多樂趣的重要元素。

  《不能說的名字》讓兩位女主角交錯自敘,緩緩的鋪陳這個歷時兩年、跋涉五千哩的故事,在文字時光的流轉之間,可以看到首尾呼應相扣,也能感受到極具巧思安排的情節。

  作者並藉由這相互對應的情節與想法,來說出他想表達的主題。

 

  什麼是已開發國家、什麼是開發中國家?恐懼之於我們與他們實質的差異在哪裡?

  愛情如同海洋,佔據了地球十分之七的面積;麻煩就像大海,覆蓋了地球的三分之二。我們愛的是自己還是對方?愛情,或者說情感這件事帶來的是幸福或是麻煩?

  讓我屢屢想到血鑽石的故事基底,背景音樂卻是愛爾蘭搖滾樂團U2那首,傳遞四海一家、放下歧異、互相扶持精神的〈One〉。

 

  這本書裡,有許多讓我忍不住一看再看的段落,有許多讓我產生衝擊的想法與觀點。

  我一直認為故事擁有非常強大的力量,可以改變人心,推動世界往更美好的方向旋轉,《不能說的名字》藏著這樣的力量。

 

 

活動 《不能說的名字》試讀活動報名~6/9截止

 

1摘自《鍵‧玩‧誌 [美學摘要][亞里斯多德]論悲劇-有機整體的觀念》
亞里斯多德給悲劇下了這樣一個定義:悲劇是對於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語言,具有各種悅耳之音,分別在劇的各部份使用;模仿方式是藉人物的動作來表達,而不是採用敘述法;藉引起憐憫與恐懼來使這種情感獲得陶冶(淨化)

 

arrow
arrow

    辣❤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