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馬克斯之山》 高村薰/獨步文化
 
  一個點、再一個點、再一個點,無數的點構成這本書的開始,同時也是這本書的結束。

 

 

 
  忘了自己從什麼時候開始看大量閱讀日本小說的,或許是浪子推薦的《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或許是讓我心有所感的《人間失格》,或許是更早更早之前就陸續翻著來自日本的文字。
  越看日本的小說,越覺正如三島由紀夫在《文章讀本》中所說的「日語的特質在於它不直接陳述客觀的事物,卻擅長點出事物散發的風情以及周邊的氛圍,因此用散文寫成的日本小說也就被這樣的特質所覆蓋,散文的特性少了點,可文章本身很有味道。」
 
  《馬克斯之山》的開始,是一個小小的點。
  文字簡單的陳述著這個誤殺事件,緩緩地將劇情推展開來,人物的想法是那麼不疾不徐,又帶點懶散無謂的氛圍。
  明明是重大的刑事案件,卻讓人有種說不出來的遲滯感。
 
  隨著誤殺事件的暫告落幕,即使作者明確的點出將會有後續,我仍然難以理解問題在哪,只能隨著文字起舞,進入下一個時間點。
  十幾年的時間迅速的過去,不同且關聯不大的事件一個個的出現,明明知道該是相關的,明明知道這件事情一定很嚴重,但我卻如同早有預感的刑警般,只有那些模糊不清的想法,難以將其具體化,更別說理出一個頭緒。
 
  時間點從1976開始緩慢推移,僅僅十分之一的篇幅已經留給我許多的疑惑。直到1992年的10月1日開始,故事的節奏拉長成一天一大篇幅,對人物個性、官僚系統、情節線索、支線劇情……等,有著更細微的著墨。
  不同於童話故事慣有的敘述明確、論理分明,也與美國大開大闔、緊湊起伏的調性不一致。《馬克斯之山》利用這樣細微的點狀敘述,從外圍側寫、緩緩堆疊一個又一個的事件,到最後推近核心的讓我們看到這個故事的全貌。
  這樣的文字風情,正如點畫一般,一個點又一個點的構成一幅完整圖面。

 

 

 
  這是一本很有厚度的小說,不只是物理層面的厚度,還包括人物的營造。隨著閱讀時間的拉長與深入,幾個主要人物的角色會逐漸立體,看到的不只是寫出來的文字,還有更多屬於那些人的心情與隱約的故事性。
 
  對我來說,《馬克斯之山》有個小小的缺點。
  日本的官僚、警務系統體制挺繁雜,與我們慣常聽到的用語有些微不同,加上故事中的人物有些時候會對警部補或其他職稱均稱主任,讓我在看的時候有點錯亂。
  而這本小說除了垂直的警察階級繁複外,還有平行的本廳與各分署的不同,以及本廳內各課業務的差異,這些小地方很容易讓我看走了神,搞不清楚現在是誰在說話,又為什麼會這樣說。
  我看到三分之一就忍不住回頭重看,邊看邊手繪關係圖,才有辦法順利的繼續看下去不被打斷。
  如果可以,會建議出版社多做一張圖表附圖,而不只是在譯注的地方寫出警察法規的階級。
 
 
引用自 《馬克斯之山》試讀活動
圖片來源網站
  

  創用 CC 授權條款
辣子戲由辣子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
此作品衍生自辣子戲
超出此條款範圍外的授權可於http://chilimurmur.pixnet.net/blog查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辣❤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