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給我的最後一份禮物》珍妮絲.史普林,麥可.史普林/商周

 

  鶼鰈情深,這四個字好像不足以形容我的父母。

 

  弟弟智識未開,我還懵懵懂懂,他們開始自己做生意。

  每天一早兩人起床安頓好我們,爹地出差,媽咪整理貨物,晚上讓我們睡下,他們一起處理隔天出貨的物品直至夜深。

  遠程的台南、高雄工廠採買看樣,他們總是一起去,有時還帶著我們。

 

  兩個人一起創業、生活、退休,再一起參加各種文化藝術或社區發展的培訓與活動,到現在一起進部落教學。

  他們也一起面對了喪子之痛,一起看護罹患皮膚癌的外公直至臨終,一起搬回鄉下外婆家陪伴外婆,一起胼手胝足的將山上的家弄成現在這般溫馨。

 

  早上,爹地常先起床看他的電視或書報,等媽咪起床一起吃早餐、喝咖啡。

  出門前,媽咪幫爹地梳綁頭髮、調整他的儀容與穿著。

  出門後,爹地帶著媽咪到處跑,在媽咪突然想去哪吃喝或買東西時,當她的有機導航加司機。

  有時候,爹地伸手向媽咪要擦蚊子咬的藥、貼小割傷的紙膠,或者只是撒嬌的讓媽咪幫他清清耳朵、搔搔背。

  認真過生活的媽咪,卻從來不記得自己什麼時候該看心臟科醫生、什麼時候有腸胃科掛號、什麼時候該拿藥,因為爹地是她的PDA行事曆,附帶自動提醒功能的那種。

  夜裡,兩人一起洗澡,媽咪洗著爹地的頭髮,而我聽著兩人從浴室傳來的絮語笑聲,討論著一天的生活、新聞事件、學生或是最近看的書與電影,總覺得滿足。

  他們的生活,比一般夫妻交雜得更深、更廣。

 

  在Homles & Rahe的「社會再適應量表」中提到,喪偶的壓力指數是100分,每次看到這量表的資訊,我就深深懷疑我的父母親會只有一百嗎?應該會爆表吧……

  我無法想像這樣的他們失去了對方會如何。

  我可以跟他們笑談死亡,一家三口說著以後的喪禮或其他未盡應盡事務,但代名詞總是「他們」,而不是「他」或「她」。

  我從來不敢也不願意去想,很有可能,我必須與他們其中一位並肩面對另一位的離去。

  我是如此害怕承擔這份重擔,在我自己的悲傷之外,還要陪伴逐漸老去的父親或母親,共同面對這份不知他們該怎麼承受的生命重量。

 

  所以,我一開始就不想搶這本書卻一時手癢加上運氣問題,沒搶到我要的《高加索玫瑰》,搶到了這本《老爸給我的最後一份禮物》

 

  子女的罪惡感。

  想要自己的生活,想要不受老年人干擾,但又因為愛所以掙扎,將父母送去養老院?讓父母獨自居住在鄉下老家?

  他們牽著我們的手,一步步的走到這裡,難道我們不能牽著他們的手,一步步的走到終點?

  在強調個人主義的美國,子女們面對著與我們相同的心理困惑和責任。

  在擁有不同社會文化的台灣,面對這種將父母送去安養院的行為,是否有更少的支持,更多的責難?不管是對自己或是對他人。

  更何況,台灣有足以讓人放心的安養機構嗎?能不只照護老年人的身體,還包括心靈的撫慰。

 

  作者以日記體的敘寫方式,一點一滴的留下她與父親相處的最後一段時光,一件事情、一個困難的去面對與解決,也一件事情、一個歡笑的拾起時光長流中的美好碎片留存。

 

  看這本書,是一種自我心靈的輔導。

  它沒辦法完全解決,個人面對老去父母安養問題的壓力,但可以提供一個方向,讓自己去思考可能的作法與如何適應心理的轉變。

 

  人,不盡美好。

  但我們盡其所能的想給愛的人更多更好,只是要記得愛自己,才有更豐沛的能量去愛想愛的人。

 

  封面、頁數標示旁以及版權頁有著一株小花,捲曲的葉包容一切,盛綻的花展露芬芳,如同生命那般脆弱嬌小而無限美好。

 

  如同127頁提到的『人會死,關係會留存。』,花開花謝的更替,我們會記得那美好的芳香時節。

  所以,我期許自己,能帶著對死亡的敬意與恐懼,學會尊重老去的生命及如何面對消逝。

 

  最後,再循上例抱怨商周的不貼心!!

  醜醜的公關章阿~~><

  

  而且我去舊書店問過,也跟有網路購書習慣的朋友問過,蓋這個章根本不會影響舊書店收書或是他們網路買書的消費習慣!!

  

  徒然讓愛書收書的我們感到莫名的不適感…..(嘆)

 

  ↑幾乎完全照抄的一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辣❤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