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遺骨記》 陳桂棣、春桃/究竟



  這是本我不會拿起來的書,對於自然是沒有特別興趣的,能夠吸引我的動植物大部分是文字上的細緻描繪(笑),或許之於植物,我還能靜靜的徜徉山光水色之間,然,這般的動土挖掘、探究古人,還真不是我的興趣。

  會對這書有興趣,是在W.C看看的書籍介紹中看到的,她看了簡體字的版本大推,後來繁體出版又推一次,那樣的推薦文讓我略略心動,不過還是排在其他的書籍後面很多^^a

  圖書館新進書籍中,就有這麼本《包公遺骨記》,新書編目的工作裡,會吸引我目光的書籍太多,它也不過是本待讀書目。這幾天,稍稍讀膩了杜瑞爾的希臘風光,放下每晨早餐伴讀的希臘二部曲,隨手抽了這本遺骨記走向早餐店。

  參雜著考古挖掘記錄與文革當時人民生活心境的敘寫,些許描寫包公的詩詞與那歷經七百多年終於再見天日的殘缺墓誌銘,還有著守墓、盜墓、家譜、史書的故事(笑),文人的筆總能將這些個瑣碎串成生動故事。在中秋連續假日當中,來讀這麼本書興許帶些團圓的味道。


  其實也是在那樣動盪的時間點,才有這樣的壓力,產生這些讓人感動的事,早在讀《伶人往事》的時候就深刻感受著,更遑論在《往事並不如煙》中,專打右派的敘事更是令人動容。在《包公遺骨記》的陳述裡,為掘包公墓辛勞又恐懼的工作者、努力私下保全包公家譜、遺骨的後人,靜靜守著包公本墓一言不發的老人,依然在時局的壓迫下,一層層的堆疊出動人的掘墓記錄。

  書裡記錄著兩個時空,從挖掘、埋骨再到重建包公墓那段文革乃至開放期間,文物工作者與農民百姓在所得利益和既成傷害間形成的人際關係、處事觀點;另一個讓我深有感觸的就是從墓誌銘、書籍、家譜、人言、出土物…中,還原出的包公一家事蹟。

  呵~~我認識的包公超膚淺,不是來自於金超群在華視演出的『包青天』,就是些許兒童讀物中的斷案故事 ,那些《七俠五義》、《宋史.包拯傳》或其他讚詠詩詞中的包拯,我一丁點也不熟。也因此,這書第一個讓我驚訝的就是包公的長相與身高(笑)。

  那白臉長髯的書生形象讓我在2007-09-21 08:42寫下這句子。

  《包公遺骨記》超帥阿!!而且明明是白臉長髯的書生(雖然矮了點),怎麼被描寫成黑黑國字臉啦><" 隨手用糖果紙當書籤,看著包公帥氣的事蹟~~



  《包公遺骨記》裡的包公,有妻有媵,長子早死,後由兒媳崔氏在其六十大壽抱出媵女孫氏所生的包綬方能延續包家香火,福祿壽三者對包公來說,擁有的不算多。

  在中國人觀念中最受重視的的多子多孫多福氣,包公長子早逝、長孫亦然,若不是長媳將包綬抱回私養至包公六十歲,又領了宗族孩子為子,書中廣佈的包氏子孫不知從何而來。說到祿,以其聲望與所為事蹟來看,官至二品似乎也不算高。壽嘛,六十來歲好像也還好。小小的訝異著,故事中那端正肅穆的包公沒有著讓人欣羨不已的晚年生活。或許正因如此,他才會在百姓心中有著近乎神的地位,那樣的潔然超乎人情。

  最讓我驚嘆的是,包氏子孫對其遺訓重視與遵行的程度。包綬五歲時包公過世,宋仁宗敕其「太常寺太祝」,看著書裡描寫著他自小在聚光燈下的成長,一生中循著父親的行事作風勤奮愛民,看到最後他死亡時,隨身箱子裡毫無值錢物品,僅衣袋裡的四十六枚銅錢。仔細看著他曾任過的官職,掌管過皇帝的奇真異寶,經手許多工程營造修繕,還任過地方官,都是油水豐富的職缺。能夠不取分毫雖是難得,要清貧至此更是讓我驚訝,也難怪被推測他是病餓交迫致死的,只是…那時的官薪當真少到讓他幾乎沒有辦法生活下去嗎?

  「富不過三代」、「了尾仔」…多種對於孩子在尊榮、富貴環境中被寵壞的諺語,還有我們現今看得到的一切,孩子縱使不被寵壞,也很難清貧至此。這樣的生活或許也是包公光環給子孫們的一種必然壓力吧。



  中秋節,我看完了一本有著時代壓迫、動盪戰亂、人心歸依、子孫孝穆、政治時事….等很多面向的書。

  最近,似乎偏好著將很簡單的書,想著很多不同的觀點與背後可能隱藏的意義(笑),這是修習了志怪的後遺症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辣❤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